燕梳、咸湿、笨猪跳……说说粤语里的英语外来词

其他的词差不多都能看明白,唯独这个“荷里活”完全不知是啥。跑去搜索一番才发现,这个词竟然是Hollywood的粤语音译版,瞬间有点不知所措!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英语普及程度较高,粤语里面广泛使用英语外来词的情况也极为普遍。有些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融入粤语,成为粤语词汇的一部分,比如,贴士(tips)、巴士(bus),以及上面说到的荷里活(Hollywood)等。

还有一部分英语词汇,因为简短易用、普及程度高,直接被香港同胞夹杂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形成了港人独特的讲话方式。

这些英语外来词在人们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慢慢本地化,成为了粤语词汇,甚至也被普通话所引用。比如我们常见的这些:

咸湿,在粤语里表示“好色”,《羊城晚报》的《晚会》版曾刊考证文章,称“咸湿”源于英语中的hamshop一词。

Hamshop,字面意思是“火腿店”,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这个词,也会出来不少真实的售卖ham(火腿)的店铺链接。但是,在历史上,这个词似乎还有别的意思。据说,1842年第一次战争结束,上海开埠,英、美、法诸国陆续在上海设立租界,西方色情业接踵涌入。有一类专以大腿舞作招徕的酒吧,暗地里也接客,租界里的洋人将这类酒吧戏称为hamshop,其实就是“妓院”。这个词到了广东人口中,就成了被音译之后的“咸湿”,并逐渐演变为“好色”之意。

粤语中将ham音译为“咸”的情况还不少见呢,比如,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Beckham,到粤语里就成了“碧咸”。意不意外?

这个部分就比较好理解了。像所有其他的语言输入一样,这部分英语外来词根据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当地语言,并且在日常使用中逐渐成为当地语言的一部分。比如,lame duck翻译成“跛脚鸭”、telephone翻译成“电话”,等等,在普通话里的情形也是一样。我们就不细说了。

粤语里的有些外来词表达,既有音译的成分,又有意译的成分,二者融合而成的一个新的外来词表达方式。比如,“蛋挞”这个词来源于英语的egg tart,前面的“蛋”对应英语里的egg,属于字面意思翻译,而后面的“挞”则是对tart这个词的音译。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

所谓的“笨猪跳”,其实就是英语bungee jumping的对应说法。“笨猪”是对bungee的音译,“跳”就是jumping在中文里的对应说法。普通话里直接把bugee jumping直接音译为“蹦极”。

除了上述三种英语外来词融入粤语词汇的情况以外,经常看港剧的同学们应该也会注意到,很多香港人在说话时经常会夹杂一些英语单词,比如:

之前,大家都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在外企上班的人说话都喜欢夹杂英文单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会说英语。那么,香港人这样说话也是在“装”吗?

这样的说话方式,是出于香港的文化和语言多样性。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大家的语言各不相同,而英语是相对来说最通用的语言。因此,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应用面广,尤其是在商业环境中的工作用语以及一些专业术语。大家为了更高效、准确地表达和沟通,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一种说话方式。

另外,有些英文单词在中文里没有特别确切的对应表达,非要用中文来表达的话,反而会觉得啰嗦,甚至语焉不详,所以,干脆直接用英文单词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presentation,教授让学生上课做presentation,公司员工要给客户做项目规划的presentation,很简短的一个词表达得很清楚,为什么不用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