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中常用的「中英夹杂式粤语」网民感叹:太神奇了!

香港电影以及TVB电视剧应该是一代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对于粤语的喜爱让人总是喜欢尝试模仿剧中人物的台词。

不过很令人头痛的是香港人非常喜欢粤语英文夹杂的语言方式,内地人表示真的很难懂,一些港剧中经常听可以听到这些词:老板叫Boss,客户叫client,女警叫madam;穿着套装的职场精英们一开口就是order、proposal和on duty;就连在TVB古装剧中,陈豪扮演的明朝崇祯皇帝居然把“帮我检查一下”不小心就说成了:“帮我check一下”

可能也只有香港这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都市才能诞生这种奇妙的语言搭配,诸如此类的香港日常用语还有很多,比如:

1.你有冇啲common sense噶你?唔知埋去Google囉。(你有没有常识啊你?不知道就去Google一下咯。)

2.今次,攞到呢個獎,我自己都好surprise,同埋都覺得好rewarding。(这次拿到这个奖,我自己都好惊喜,也觉得好有成就感。)

3. 我平時返工好忙噶,你睇下我嘅schedule,meeting啦!(我平时上班好忙,你看看我的日程安排)

4. 又有training啦,仲要帮同事set target啦!(开会啊、培训啊,还要帮同事定目标)

不过对于这种“混搭”式语言,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觉得很酷听起来很潮流很international(此处是小汇君故意秀一波哒);也有人觉得崇洋,非常的做作!其要评价一个现象首先要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爱丁堡大学心理语言学博士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链接的强度和语言使用者的二语接触时间和水平有关。二语水平越高,使用二语的时间越多,就会形成了二语主导。反之如果母语词汇长时间没有受到激活,概念和母语词汇的连接便会减弱。

首先,在历史上香港曾经被英国殖民,百年间被迫吸收很多西方文化,同时包括英语,在这一段时间本港人几乎没人不会英语。在1997年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之后依然保留了之前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英语也成了这座城市的通用语言。

粤语是母语,英语是第二语言,本港人在生活中长期使用英语,第二语言水平越来越高,就会出现部分词汇代替母语的情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说话方式。

其次,有不少英文单词是没办法在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准确词汇,说白了就是用中文一句两句解释不清楚,非要用中文来表达的话,反而会觉得啰嗦,甚至语焉不详,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直接使用英文快速高效传达信息呢?

比如“attorney”这个词,词典给的就是“代言人;辩护律师”但这并不准确,很难能用一个中文词语来准确表达。

另外还有一些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应用面广的词汇,例如presentation,教授会让学生上课做presentation,公司员工会给客户做项目规划的presentation,在不同的语境不同身份的人说出口时传达的意思不同,但大家都能理解。

如果有小伙伴在香港工作过,一定听过OT这个词吧,OT其实表达的就是overtime的意思,如果在工作中想要夸奖对方很专业可以用“pro”,pro就是professional。

我们常见的香港明星的拉阔音乐会,内地人很难理解“拉阔”是什么意思,如果用粤语一念,就发现“拉阔”的发音其实和“live”一样。所以“拉阔音乐会”就是“现场音乐会”的意思。

还有大家都爱吃的草莓,在香港叫做士多啤梨,粤语中原本是没有这个词的,其实就是草莓英文Strawberry简化而来的。

同样是冰淇淋,麦当劳里叫“新地”,肯德基却叫“圣代”,究竟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俩对应的都是英文Sundae(一种加水果、糖浆的冰淇淋);只不过普通话发音是“圣代”,粤语发音是“新地”。

香港人常用的音译过来的英语外来词还有:菲林—film:胶卷、踢死兔—tuxedo:男士礼服、无尾礼服、茶煲—trouble:麻烦、伤脑筋、曲奇—cookie:小甜饼干 等等。

小汇君很叹服香港人的融汇能力真的很强,这样看来其实港人说话用这种粤语+英文的方式并不是“装”确实是生活中实际需要。

大家反感的应该是,有一些人用错误的语法以及最简单的英语词汇运用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比如短视频博主papi酱就曾吐槽过这一现象,真正让人反感的中英文表达是这样的:“天啊,我的heart好hurt!”

但不得不承认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不仅香港人喜欢在表达中掺杂英语,本地人也习惯于这种方式,同学朋友在路上见面经常用hi或hello“而比较少用较为正式的“你好”,《令人心动的offer》用“offer”而不是《令人心动的通知书》,程序员也不会把bug”说成漏洞,其实英文已经慢慢融入进我们生活中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